时间:2022-09-24 浏览:
7日,引汉工程正式开工。
取水自长江三峡水库区,引水194.8公里翻山至丹江口水库下游汉江安乐口. ,进一步向北打通长江水道。
优发国际引江补汉工程的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开工建设,是国家水利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网络。
01:06
优发国际引江补汉工程开工: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开工
7日上午10时28分,在汉江右岸安乐河口,丹江口水库下游约5公里处,挖掘机、渣土车等大型机械正在施工网站开始穿梭和轰鸣。
优发国际
这是湖北省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的景色(2021年5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蔡阳 摄
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建设运营的引江填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第一个项目转移项目。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水从长江三峡库区调入汉江。输水线全长194.8公里,其中输水隧道194.3公里,为单孔带压水自流。”南水北调集团董事长姜旭光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量,实现供水。至汉江中下游、汉冀卫工程及沿线。
引江填汉工程包括输水干线主干线工程和汉江受影响断面综合整治工程。由于引水工程出水口在丹江口水库大坝下,三峡库区水不直接北调,而是通过提高汉江流域水资源配置能力,增加水量中线向北。汉江受影响断面综合整治工程主要集中在丹江口水库坝下约5公里段的整治。
这是引江填汉工程开工现场,7月7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吴志尊摄
对于引江填汉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牛新强列举了6个“最”:最长的引压隧道在我国建设中;国内在建隧道最大直径国内长距离引水引水隧道当量直径10.2米;我国导流流量最大的长距离导流导流洞,最大导流流量为212立方米/秒;我国在建的曾经是大口径隧道掘进机在建数量最多的隧道;我国在建最大的单孔开挖工程引水隧道;我国在建难度最大的长距离引水隧道,最大埋深1182米。
“该项目输水干线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是我国调水工程建设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该项目将促进改善我国重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能力。”牛新强说。
这是引江汉工程隧道出口,7月7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吴志尊摄
“项目区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山高林密。该项目的实地勘察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找到了最佳路线通道,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极易导致隧道灾害的强岩溶。区和大型断裂带。”长江设计集团高级工程师贾建红说。
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碧华引水汉工程法人研究技术装备,加强超前地质预报研究,为提前应对风险隐患提供保障,开展灌浆材料及工艺研究,化解埋深大、水压高的风险,促进安全施工。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司长李勇表示,水利部将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中国西水北调工程,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深入实施施工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把引河工程打造成安全、放心、优质的工程。
“大水盆”与“大水箱”:联动三峡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两大“国家重器”
引江填汉工程为何在此时开工建设?牛新强告诉记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通以来,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中原城市群发展等,以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华北地区受水区供水水源结构不合理,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同时,受上游水情变化和汉江流域需水量增加影响中国西水北调工程,南水电中线一期工程稳定供水能力北调水工程亟待完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地,引江补汉工程将连接三峡水库“大水箱”和“大流域”丹江口水库,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这两个“国之重器”紧密联系起来。
这是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峡水利枢纽工程(2022年6月8日,无人机摄)。新华社(王刚 摄)
长江三峡水库是我国的战略水源地,是长江流域的“大水箱”。多年平均进水量超过4000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对应蓄水量393亿立方米,防洪蓄水量221.5亿立方米,水源充足稳定。
丹江口水库是汉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是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是汉河流域的“大流域”。 295亿立方米,调整后库容161.2亿立方米,低于正常水位170米,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唯一水源地引水工程。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城北于家庄村附近,南水北调中线干线与高铁、公路交织(5月24日摄, 2021,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蔡阳 摄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中线北调工程水量将由一期规划的平均95亿立方米增加到11个< @5.1 亿立方米。两个水库的合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水源地可以连接长江、汉江流域和华北地区中国西水北调工程,加快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李勇说。
同时,引汉填汉工程也将为引汉入渭创造条件,实现长效调水规模。汉江引渭水工程年均引水能力可从最近的10亿立方米提高到15亿立方米,有效保障关中平原供水安全。
此外,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每年可向汉江中下游供水6.1亿立方米,工程输水线沿线取水3亿立方米,大大提高了汉江流域及区域的水资源配置能力。
生态优先,人水和谐:打造绿色调水工程的“名片”
引水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姜旭光表示,南水北调集团将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减缓或消除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努力把该项目打造成绿色调水工程的“名片”。
在建的汉至渭河金夏水利枢纽工程(2022年4月19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锐 摄
在规划设计阶段,已明确输水干线以隧道形式穿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尽量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优化施工方式、栖息地恢复、优化调度、水环境管理等多种环境保护措施。
在项目建设阶段,建立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环保制度,并跟踪监测各种环保措施的有效性。推动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牛新强认为,引水补汉工程建成后中国西水北调工程,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增加水量。提高北水北调水量,提高中线受水区供水保障能力,缓解京津冀等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汉江供水6.1亿立方米中国西水北调工程,将改善汉江的水资源条件。汉江,缓解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压力。”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胡家军说。
水利部规划规划司司长张向伟表示,引江填汉工程是南水电后续工程开工的第一个工程。北调水工程。通过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打通南北水输送通道,夯实全国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全面提升全国水资源宏观配置调度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推进南方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各方深入研究论证,进一步明确了南水北调工程后续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有关方面正在稳步推进有关工作的实施,加快推进国家水网主干和大动脉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文字记者:刘世平、李思源
视频记者:纪晓庄、潘志伟、李思远
优发国际海报设计:钱程